搜索此博客

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二十四节令鼓

二十四节令鼓是马来西亚华人于1988年把华人传统的鼓艺加以充实的创新而成的,主要创始人是陈微崇和陈再藩。

二十四节令鼓虽然取自中国农历的节令,但是却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产物。

廿四节令鼓,声量宏伟,变化多端,节奏丰富,很快就传遍大马可地。同时也受到海外许多地区人民的欢迎。

今天二十四节令鼓已成为马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鼓,是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一环,全是中华民族的声音,是龙的脉搏。

廿四节令鼓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它们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 : http://d24.chms1.edu.my/jieqi.files/slide0001.htm

创新的基本条件:

(一) 观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触觉感受、用心领悟。

(二) 思考:累积经验,参考中华文化和农耕工作,加以思考,不断追求突破。

(三) 向上:永远保持这种欲望,本着求进步和推广民族文化的使命。



宗旨:

1. 发扬中华文化。

2. 推广廿四节令鼓的敲击技术。

3. 促进纪律团体的精神。

 
以上资料转载 : http://d24.chms1.edu.my/main.htm

1988年,适逢第九届全国华人舞蹈节于新山举行,其开幕礼便是以九面鼓串击,雄壮的鼓声相互撞击所产生的震撼力,使文化人陈再藩产生了以二十四面单皮鼓 代表一个节令,鼓配为节令,将吶喊与鼓声结合为一体的一个初步概念。陈再藩的原始构想,再得到新山著名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祟的酝酿、音乐性的再创作, 才有了二十四节令鼓完整演艺形式的诞生。

  据说,当时新山懂得打鼓的人并不多,于是陈徽崇便在新山宽柔中学里从该校华乐团、军铜乐团等团体里,将懂得打鼓的同学召集起来加以训练,成为了第一批 二十四节令鼓的鼓手。于是,在1988年的某天,新山的柔佛古庙响起了世界上第一声二十四节令鼓的鼓声,世界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正式成立了。

  时光荏苒,在这19年里,二十四节令鼓从新山宽柔中学慢慢地推广到了全国各地,进而推广到了世界各地。各种节令鼓的比赛常年进行,在彼此的鼓艺切磋中为节令鼓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使节令鼓的文化内涵与击鼓技术不断地得到良好的改进。

  而从马来西亚到中国大学升造的学生,也将二十四节令鼓的种子带到中国的大专学府,迄今最著名的应该算是中国福建华侨大学的二十四节令鼓队。

  2005年9月12日,二十四节令鼓甚至回到中国湖南省的炎帝陵,以表现出祖先农耕智能结晶的群鼓合擂祭拜老始祖神农氏。二十四节令鼓这一表演,意味着诞生于马来西亚南陲的文化艺术,循着文化血脉,回到老始祖的怀抱里,让大家沉浸在雄厚的鼓声震撼里。

  如今听说马来西亚文化部表示二十四节令鼓是大马独一创作的文化,可以申请为国家文物遗产;而二十四节令鼓的原创人陈再藩和陈徽崇也已在众多新山华团领袖的见证下,将中文与国文的申请备忘录移交给了文化部副部长黄锦鸿。

  二十四节令鼓,是一个由马来西亚华人打造出来,具有浓厚中华色彩的文化品牌。如果此次能获得国家的认可,其意义将不只是肯定了华人艺术的地位,更表现 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并存的气派,同时将让更多人认识到:二十四节令鼓乃发源于马来西亚,是令马来西亚人足以自豪的文化象征!(来源:马来西亚《星洲日 报》,作者:洪一麟)

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

醒狮简介


舞狮是一种东亚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源于中国。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但中国大陆的民间舞狮实际已经日渐减少。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舞狮-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 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 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舞狮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南方, 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舞狮活动,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 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舞狮种类繁多,异彩纷 呈。

舞狮北京舞狮

随着时间的迁移,舞狮的发展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清代的舞狮更别具特色,加北京“走会”图中的舞狮,表现出一对大狮子,各带一只小狮子,旁边有两个狮子郎在逗引狮子。大狮子的形象显得威猛,很有情趣。在中国民 间,上元节舞狮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盛事,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中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要表演舞狮子。现在中国流行的舞狮,有文狮、武狮之分。"文 狮"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及嬉戏神态,如抡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磕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狮"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

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舞狮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以狮头重量见长,狮头重达90余斤;河北徐水县的舞狮动作娇健,能跃上五张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山东的《大狮子》在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既惊险又显勇猛;四川的《高台狮子》《地盘狮子》以演绎破阵法为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狮》就很有特点。广东醒舞狮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甚远。

舞狮-起源说

1、汉代起源说:

舞狮舞狮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 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 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2、北魏起源说: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 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 “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

3、唐代起源说:

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 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 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到了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 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 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 观看舞狮子的盛况。

4、国际上认同的佛山起源说:

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

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

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 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 圣头。

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只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

舞狮-中国舞狮

今天中国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狮的形象、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

北狮北狮

北狮的 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故而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一般来说二人舞一头狮 子,但若是小北狮则是一人。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摇摇板等道 具。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手拿绑有彩带的狮球。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河北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 “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 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 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参加中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曾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获一等奖。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目前,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狮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南狮

南狮又 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 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早年甚至以铁制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 斗。

醒狮,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舞狮广东舞狮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 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 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 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 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 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 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中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南狮狮头

南狮:佛山桩狮南狮:佛山桩狮

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佛山装狮

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

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

传统上,南狮狮头造型上有“刘备狮”、“关羽狮”、“张飞狮”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

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狮舞法

南狮南狮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 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 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 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 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传统上,在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南狮比赛

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椿狮艺的比赛。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

舞狮-中国醒狮之乡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
湛江遂溪醒狮天下闻名湛江遂溪醒狮天下闻名

遂溪县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12月8日都举行“遂溪醒狮艺术节”。

“遂溪醒狮艺术节”就2005年举行过一次;后来就没举行过。

2004年首届“遂溪醒狮艺术节”于11月26日开幕。当天,在该地的文化广场和县城主要街道,举行了精彩的醒狮展演和“狮乡之夜”文艺晚会,11月27日至12月8日,各地醒狮队轮番表演,切磋技艺。此外,还举办了与醒狮有关的书法摄影展。

遂溪的民间醒狮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政府遵循“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坚持“现代与传统并重,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民间醒狮艺术, 醒狮队伍不断壮大,民间醒狮团队已有255个,其中高桩狮28个,地狮227个,表演者过万人。
  
舞狮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锣鼓于 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遂溪的舞狮队中,有男子、女子醒狮队;单狮、双狮;地狮、高桩狮;高桩单狮、高桩双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醒狮艺术风格,多支舞狮队在全 国大赛上获奖,其中的文车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

遂溪醒狮属于南狮,享有醒狮之乡之美誉,曾代表中国出访多个国家。

并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醒狮表演特约嘉宾。

舞狮-各地舞狮

阳江舞狮 懵是子

舞狮在江城称为舞狮子。其中“舞”字阳江话读“懵”音,“狮子”则念“是子”,词义一样。这是避讳,因“狮”阳江音同“输”,不吉利。

江城旧时大凡有喜庆必放炮竹舞狮子,尤其是春节贺岁。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狮子拜屋。世俗认为,狮子在门前张口伸舌摇头摆脑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恶鬼邪魔就会一扫而光,因而视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庄严地给舞狮者奉送“红包”。

刚建就新屋的人家,会特意邀请舞狮者进入屋中,逐层楼房舞拜。新婚夫妇想早生男孩,还会请狮子进入卧房中,让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滚一番。因为阳江话中“狮子”与“是子”谐音,“狮子上床”也就暗喻 “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头。

有钱人家和商铺会请舞狮队作专场表演。一般在空旷的场地上表演,围观者众。舞狮通常还有各种武术表演,高潮就是“狮子”“采青”。主家在楼上用竹竿 高高地挑起一个大红包,旁边捆着一棵青菜,舞狮队就地搭起人梯,让“狮子”边舞边沿着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顶端,张口把那红包和青菜“吃”进口中。最精彩的 “采青”则是“采椰”,即是把青菜叶子换成椰子。“狮子”必须把上面悬挂的椰子打开才算。舞狮者往往要用牙齿把椰子外皮撕开,用拳把椰子击爆,这没两下真 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狮活动,已不单为春节贺岁,平常商家开业庆典、搞促销,常邀请醒狮队助兴,醒狮队也成为广告从业者了,技艺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写的“金镀眼睛银贴耳,奋迅毛身摆双耳”精湛得多了。   

徐水北里舞狮

河北省徐水县北 里舞狮可说是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素有北狮狮舞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就以花会的形势在张家庙会逢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 稚小童,人人披挂,个个练习。创造出许许多多绝活,我们村的狮舞艺术团就是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五十年代村里的狮舞团 曾随中央歌舞团赴罗马尼亚参加世界第四届青年联欢节,荣获金质奖章;出访东欧六国和赴朝鲜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改革开放以来,村 里的狮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参加并荣获北京八、九、十二届龙潭杯优秀民间花会邀请赛最高奖——优胜奖;河北省音乐之春最佳奖;94年沈 阳国际民间舞蹈艺术大赛金玖奖;第四届文化部群星奖;第四、五届青岛民间艺术节表演特别奖;97年中国天津龙狮赛金奖;广播电影电视部金光灿烂一等奖;并 先后参加河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节目,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东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开播十周年庆典;演出百狮吼春,气势辉宏壮观,技艺精彩绝伦,被 誉为雄狮威慑,誉满京华。在庆祝香港回归和十五大召开之际,该团应邀进京,参加由北京市和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大型节目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铁 映,钱奇琛,阵慕华、雷洁琼等接见,也受到各国使节的高度赞誉和好评,多年来该团市、省级演出数百场,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和地区,誉满中华当之无愧。

狮舞分为文狮和舞狮,文狮表现狮子的静态和性格温柔的一面,恐吓时的怕,互相亲密时的吻,期待时的盼以及搔痒,舔毛,伸腰,打滚,掏耳朵,打舒张等,形态细腻逼真,憨态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狮正是以技高一筹,通过狮子的出众,致使,翻山越涧,登山直立,跳、转、腾、扑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动态和性格凶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庄、三狮踩球的表演,更是独具匠心,精、险分成,另人叹为观止。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村都还坚持着每逢丰年和新年,春节都舞狮庆祝,届时邻村的乡亲们也成群结队的来看舞狮子,这些狮子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 也带来了幸福。特别是现在邀请舞狮团舞狮的有企业开张,红白喜事等,村里人都随团外出打工,现在已经形成了舞狮产业。并被国家命名为民间艺术保护项目。

几十年来狮舞艺术团在继承、发展、创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为国家和兄弟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的专业舞狮演员和人才,传授帮教了大批的狮舞团体,在京津冀一带享有独一无二的美誉。